戴还是不戴,这是个问题——体育头部护具血泪史

文 / 罗冉峰 来源于 体育大生意 2020-02-02 10:37:38
一场病毒危机,唤醒了大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而对于体育迷来说,此时重新反思参与体育的意义也很有必要。
戴还是不戴,这是个问题——体育头部护具血泪史

在疫情危机显而易见的当下,全民皆知口罩的重要性。它隔断病毒通过口鼻感染人体的渠道,防止病毒蔓延。但还有极少数人无知地认为,戴口罩是一种“多余”之举,甚至给戴口罩的行为贴上“懦弱”“怕事”的标签。

WechatIMG6417.jpeg

传奇巨星科比曾因伤佩戴面具比赛,

面具与口罩的英文都是“mask”

在体育界,类似的奇谈怪论也一度存在。对于当代体育来说,头部护具——包括头盔、面罩等——是某些项目不可或缺的护具。然而这些护具并非从一开始就理所当然地就应用在体育世界中。直到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后,才开始有更多人反思头部保护的必要性。

击剑面罩——绅士的面孔

从对头部护具的使用来看,击剑堪称各种体育项目的“标杆”。理论上说,三千年前的古埃及角斗场上,击剑运动的雏形已经出现,利剑死斗是这种古埃及大型娱乐场所的经典项目。同一时期,头盔已经广泛应用。

保护无疑是头盔的功能之一,但它更大的作用是掩饰身份。在血流成河的角斗场上,隐藏在头盔下的人脸,能让杀手降低同类相残的心理负担。

现代击剑大概诞生于15世纪的欧洲。它逐渐从一种血腥的决斗工具,转型为贵族热爱的“绅士运动”。既然伤害对手不再成为主题,越来越多人开始考虑如何让击剑运动的开展更加安全。18世纪中,法国击剑大师拉布瓦西埃率先发明了网状面罩,用覆盖面部的金属丝网,避免剑手被对方误伤。

WechatIMG6418.jpeg

19世纪末击剑手

面罩最初只供初学者使用。因为击剑主张“点到即止”的精神,真正的击剑大师技术上“收放自如”,主观上也不会伤害对手,所以面罩是一种“多余”的装备。甚至在上流人士看来,佩戴面罩击剑属于“失礼”行为。这种傲慢心态,难免会造成意外。意大利击剑大师多梅尼科·安杰洛曾发明过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的全覆盖面罩,但他不允许自己的弟子戴面罩训练。他的儿子哈里就回忆,1773年在巴黎与人击剑时,“吞掉高尚对手的花剑的其中几英寸,包括剑头和剑头向后延续的部分”。

不过击剑界最终还是表现出尊重生命的精神,无论是面部护具抑或躯干护具乃至剑的设计都不断改进。在职业击剑运动史上,斯米尔洛夫意外身故更是促成了击剑界对运动员安全的全面改革。这位前苏联剑手是1982年世锦赛的卫冕冠军,在早阶段比赛中迎来了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击剑金牌得主、西德剑手贝尔。贝尔的剑刃意外折断,剑尖穿过斯米尔洛夫面罩的缝隙,刺入后者眼眶。斯米尔洛夫就此身故。

WechatIMG6419.jpeg

国际性击剑赛事的面罩还考虑到设计感,

例如以剑手国家的国旗作为图案

自此,国际剑联发起改革,重新检视击剑面罩的技术指标。目前最高级别比赛的面罩要求其金属网部分能承受1000牛力量的冲击,护颈部分则需要承受1600牛。改革后,高水平赛事再未出现过运动员死亡意外。

戴头盔——NHL的“文艺复兴”

很多运动项目的风险显而易见,但安全观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以冰球为例,频繁的身体碰撞,以及锋利的冰刀,都很可能会危害到球员的生命。但头盔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冰球运动的标配。NHL成立于1917年,在成立后的超过半个世纪里,头盔不但未被强制佩戴,甚至成为“胆小鬼”的代名词。

拒绝戴头盔,有时候也有“技术上”的原因。30年代末,底特律红翼的教练亚当斯曾要求球员必须戴头盔比赛。但球员们纷纷抱怨头盔令他们不舒服,或者影响他们对球路的判断。当队长古德费洛扯下头盔、将其摔到场外,头盔刚好不偏不倚打中亚当斯时,这项早期的“头盔试验”正式宣告失败。

WechatIMG6420.jpeg

不戴头盔比赛的冰球手

当时的NHL赛场,也并非完全没有戴头盔的球员,但他们多数只是因为伤愈复出、需要临时加强对面部的保护。还有些其他类型的“实用性”案例,球员的头部有装饰品,但并非为了安全。譬如有人戴鸭舌帽来保暖,有人则以美式橄榄球头套来掩盖秃顶。

即使是伤病这样安危攸关的情况下,戴头盔的球员依然可能被侮辱。1959年11月,效力于蒙特利尔加拿大人的门将普兰特脸部被冰球击中,一道伤口从左边鼻孔延伸到脸颊。经过简单治理后,普兰特戴着训练时使用的面罩回到赛场。现场观众惊呼连连——在彼时的北美冰球场上,即使是门将也不应该因为戴头盔而丧失硬汉威风。

WechatIMG6421.jpeg

普兰特自传以其经典受伤戴头盔图为封面,

书名非常好——《改变冰球面貌的人》

连加拿大人的教练布莱克都对普兰特的“逆潮流”举动不以为然。事故后一个月,布莱克接受报章采访时说:“我怀疑他现在还要不要这个。假如面罩影响了他的表现,他应该别戴着它来比赛。”

普兰特用表现回击了质疑。他职业生涯中赢得过七次最佳门将奖,三次在事故后获得,期间一次举起NHL总冠军斯坦利杯。60年代,有更多名将主张安全第一。从红翼转会到多伦多枫叶后,著名后卫凯利不但在球场上身先士卒戴起头盔,更利用其加拿大国会议员的身份,在加拿大的学校中宣传“凯利安全打球”理念。新一代群体受感染,据报到1964年时,多伦多冰球联盟中已有20万球员使用头盔。头盔的使用率提升体现了冰球界的人生安全的关注,后来有人将这一段时期成为“NHL文艺复兴”。

WechatIMG6422.jpeg

Bauer,目前最知名的冰球头盔生产商之一

不过等到NHL官方作出实质性行动时,已经是1979年。此前,一宗悲剧彻底激发了业界和球迷的反思。1968年,效力明尼苏达北星的马斯特顿在遭遇“合法冲撞”后倒地,头部直接撞上冰面。30小时候,医院宣布这位年仅29岁的年轻人不幸身故。众多声音提出,要是有头盔保护,马斯特顿何至于英年早逝。

1979年6月1日,NHL终于宣布,在该日后加入NHL的球员,必须佩戴头盔才能出赛。由于已加盟球员不受此规限,所以这仍然只是局部性地要求球员戴头盔。值得安慰的是,下一代球员除了观念上已习惯头盔,技术发展也令头盔更加舒适,安全性更是持续提升。另外还有护目镜等其他头部护具相继诞生。NHL终于走进相对更“尊重生命”的时代。

赛车与格斗——安全技术滞后于安全意识

与冰球不同,有些运动项目,安全理念早就确立,但安全技术长期跟不上。灾难事件频发的赛车界是其中典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4年)的年代,车手们就有佩戴头盔的意识。但这些护具并非专门针对赛车而设,而是用从美式橄榄球等项目借用而来的皮质头盔。这类装备既无法抵御碰撞时的冲力,也没有防火防热等功能。30年代,有些车手采用了消防员头盔。

50年代,赛车头盔的技术开始有真正意义的发展。1949年首款硬壳赛车头盔问世后,金属头盔、量产化头盔、带护目镜头盔、防火头盔、全包围头盔等在其后二十年内相继诞生。

WechatIMG6423.jpeg

赛车头盔演化简图

如今的赛车头盔无疑是高科技产品,融合安全性、透气性、重量、佩戴合适度、防风阻能力等多项重要指标。国际汽联2017年底通过的FIA 8860-2018头盔标准,包括7项主测试和11项补充测试,代表着最严苛的头盔认证手续。

赛车属于一种使用工具的竞速项目,其他同类项目同样离不开头部护具。例如自行车、赛马、雪车等项目的职业赛事,都存在头部保护要求。但其中也存在例外。越野滑雪由于赛道相对平缓、速度不高,没有佩戴头盔的要求。由越野滑雪衍生而来的现代两项(滑雪与射击组合起来的项目)同样没有强制佩戴头盔的规定。

至于带有强烈冲撞元素的运动项目,应用头部护具的比例更低。美式橄榄球和冰球尚算全面地使用头部护具,但足球、篮球、英式橄榄球就没有这一类要求。有人以“运动性质”不同,来说明为什么后者没有采用更积极的头部保护措施,例如美式橄榄球的碰撞强度更大、英式橄榄球碰撞相对受控。不过有关冲撞运动的运动科学研究从未停止,包括运动员在长期冲撞下的大脑健康情况。从“切赫破相”“马龙肘子”之类的案例来看,足球、篮球的碰撞致残风险仍比较明显,说不定未来这些运动也会加大头部保护的措施。

WechatIMG6424.jpeg

2007年遭遇“爆头事故”后,

切赫职业生涯终身佩戴头部护具比赛

还有一种碰撞频率更高的运动,长期缺乏头部保护。自由搏击、综合格斗、泰拳、柔道、空手道……多数格斗运动都没有可见的头部护具。由国际拳联组织的拳击赛事,包括奥运会、世锦赛等,曾经使用头部护具,但自里约奥运会开始逐步取消使用头部护具,与不使用该装备的职业拳击看齐。

格斗运动的看点,本身就在于皮肉之躯互相碰撞所产生的震撼场面。其中头部因为目标清晰、又容易造成直接伤害,是格斗手攻击的焦点。观众也尤其青睐满脸鲜血的刺激场景。所以头部护具对于格斗运动来说,几乎属于违背该类型运动“本质”的存在。

WechatIMG6425.jpeg

有些理论认为,头部护具影响拳手视线,

反而增加比赛风险

这些项目选择以人为干涉的方式,来降低无护具的风险。被击倒若干次后自动判负、裁判主动喊停的技术性击倒等规则,都旨在在“精彩程度”与运动风险之间争取平衡。从防止场上事故来说,这些措施当然有明显效果。一项2011年的研究显示,拳击相关的死亡意外数量,从20年代的233宗,下降到21世纪初的103宗。

然而,“数字的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哪怕只有一条生命逝去,也令人惋叹。尽管职业体育一定意味着更高的伤病风险,可是是否要以人的损害为代价换取“精彩”,向来是体育伦理学上争议焦点,让人心理饱受冲击的死亡事件,更是引发舆论对相关运动的质疑。2019年7月,三天内发生两宗职业拳手因比赛死亡的意外,再次牵起了相关的讨论。而年底国内格斗初学者在野鸡赛事被打进ICU后身亡的事件,则在震撼人心之余更重重打击了国内搏击产业。

WechatIMG6426.jpeg

2019年7月,俄罗斯拳手

达达舍夫(左)在一场12回合比赛中告负,

赛后被送院救治却再未站起

格斗与击剑一样,都是以伤害对手为目标的运动。击剑通过规则和装备的完善,如今拥有了“绅士运动”的标签。但徒手格斗类运动,则一直放弃装备上的防范方案。说起来,格斗与曾经的赛车一样,是有安全意识、却无安全装备技术的运动。

一场病毒危机,唤醒了大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而对于体育迷来说,此时重新反思参与体育的意义也很有必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体育只是一种锤炼体魄而意志的方式,而不是无限制地自我压榨。面对病毒,我们要做好自我保护;面对体育运动风险,我们一样要做好自我保护。祝所有读者平安度过病毒危机,祝所有读者在危机过后,安全、欢乐地重新投入到喜爱的运动项目中。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