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破千亿

来源于 体育大生意 2021-05-11 15:57:47
以促进体育消费牵引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成都:建设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破千亿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不断完善促进体育消费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体育消费市场环境,推动高品质体育公共服务倍增,以促进体育消费牵引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长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2年,把成都建设成为需求旺盛、特征鲜明、业态丰富、消费活跃、活力强劲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方案》明确了消费新动能培育、新氛围营造、新项目招引、新场景打造、新载体建设、新品牌塑造、新群体培养等7大行动、22项任务。全文如下:

成都市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精神和体育总局关于做好体育消费试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促进体育消费发展新路径,激发成都体育消费活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强国”、四川省建设体育强省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以深化体育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以彰显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和成都生活美学为基本方向,形成市场主体活跃、产品业态丰富、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环境一流的体育消费创新发展格局。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促进体育消费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体育消费市场环境,推动高品质体育公共服务倍增,以促进体育消费牵引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成长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2年,把成都建设成为需求旺盛、特征鲜明、业态丰富、消费活跃、活力强劲的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2021年——实施体育消费提升工程。新增打造50个体育消费示范性新场景,新增培育1个国家级、2个省级、6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创办以体育服务和消费为特色的体育会展品牌,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900亿元。

 2022年——实施体育消费创新工程。打造100个体育消费示范性新场景,新增培育1个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培育10个全国知名体育消费服务品牌,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消费新动能培育行动,创新完善体育消费政策体系

1.发布体育市场和体育企业产品供给需求机会清单,建立完善体育产业信息数据库,定期发布体育产业运行数据,提供体育投资优质公共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排列首位为牵头单位,下同);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2.推进已有政策落地落实,制定市、区(市)县两级的体育消费促进政策措施,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完善促进体育消费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4月]

3.将体育消费促进纳入市、区(市)县两级“十四五”相关规划,继续通过政府购买、积分奖励、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总工会、成都文旅集团,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二)实施消费新氛围营造行动,持续优化体育消费市场环境

4.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及信用信息修复制度,形成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4月]

5.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新消费业态为重点,制定体现成都体育消费特色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8月并持续推进]

6.持续提升体育政务管理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体育市场“放管服”措施,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单位:市网络理政办、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三)实施消费新项目招引行动,推动产业生态圈高品质建设

7.以建设产业生态圈促进体育消费加快发展。高品质打造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引导全球优质体育资源要素向天府奥体公园等涉体产业功能区集聚。[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投促局、市发改委,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8.招引建设一批重大消费项目。开展定向招商、主题推介等活动,着力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智慧零售商、体育用品制造商、赛事运营、场馆运营体育品牌企业在成都落户发展。[责任单位:市投促局、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四)实施消费新场景打造行动,大力创新体育消费产品业态

9.创新发展体育时尚消费。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室内卡丁车馆、攀岩、体育主题乐园等潮流业态,发展场馆预订、健身定制等线上服务,发展体育主题乡村民宿、体育农家乐。[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8月并持续推进]

10.创新推动体育赛事消费。高水准筹办成都大运会、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等国际品牌赛事,打造“一带一路”系列赛、“熊猫杯”等自主品牌赛事。大力发展足球、篮球、网球、棒球等传统项目赛事,加快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汽摩运动等新兴项目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成都兴城集团,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12月并持续推进]

11.创新推进绿道体育消费。组织开展“天府绿道健康行”“国际自行车车迷健身节”等“天府绿道”系列赛事活动突破1000场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园城市局、成都兴城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12.创新发展体育融合消费。在文创街区、旅游景区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推动观光式、休闲型旅游向体验式、运动型旅游加快转变。引导社会资本开办康体和运动康复机构。[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3.创新发展体育数字消费。鼓励研发推出一批“体育+云消费”产品,支持“电竞+”产业发展。鼓励研发可穿戴运动装备、智能健身器材等体育产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新经济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实施消费新载体建设行动,不断丰富体育消费供给

14.面向未来优化体育消费设施全域空间布局。完成全市首批22个智慧场馆建设并投入使用,谋划导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8K(超高清视频技术)等高新技术,将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大型场馆打造建设为体育服务综合体。[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15.创新打造一批创新示范体育消费载体。做强做优温江、武侯两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构建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的“家门口”运动空间,打造50个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社区运动角”。[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旅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16.持续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利用效率。建立全市公益性体育场馆智能发布平台,持续发布“体育锻炼适宜指数”,优化“运动成都·体育生活地图”系统,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接纳体育锻炼人数突破400万人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六)实施消费新品牌塑造行动,全面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主体

17.大力培育本地体育品牌企业。分类分级梯度扶持本地品牌企业,支持总部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支持职业俱乐部、市属国企打造本地体育品牌。支持传统体育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体育新经济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持续推进]

18.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支持社会力量成立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单项运动项目协会、行业商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8月]

19.大力打造体育会展品牌。谋划举办中国(成都)国际体育服务贸易暨体育装备博览会,畅通体育消费供需两端互动交流渠道。支持举办成都体育消费博览会。[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博览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1月并持续推进]

(七)实施消费新群体培养行动,充分激活体育消费需求潜力

20.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工作。推行“互联网+体质健康全城约”模式,推动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体育公共服务下沉社区。首批培训具备开具“运动处方”能力及基本医疗救护能力的“社区健康师”200名,培训各级各类社区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突破3000名。[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21.激发各类人群体育消费热情需求。建设“传统项目+新兴时尚项目”为特色的“一校多品”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突破全市中小学总数的50%,促进家庭体育、休闲体育消费发展。组织妇女、驻蓉部队、在蓉外籍人士等群体参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政府外办、市妇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22.加强区域体育消费市场协同合作。加强同重庆、青岛、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的体育消费合作和体育旅游联动,扩大体育消费人群规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23.充分发挥成都市体育产业联席会议作用,统筹协商试点工作重大事项。将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目标考核和督查。[责任单位:市体育局、相关市级部门、有关市属国有企业,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涉体产业功能区管委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二)强化要素支撑

24.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成都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发挥“文创通”平台金融扶持作用,针对优质企业开展上市挂牌“一对一”培育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产办、市金融监管局,成都银行,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25.强化土地保障。在新增经营性用地出让中按规划配建体育类公共设施补齐短板。合理利用天府绿道、地铁上盖物业、工业厂房等存量空间,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建设健身场所。[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2年4月并持续推进]

26.强化人才保障。编制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吸引高层次体育人才到蓉发展。鼓励相关高校设立体育产业类专业,与体育企业合作,培养赛事策划运营、体育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7.强化资源交易保障。建立成都市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健全体育资源交易体系和体育资源交易动态监管制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

(三)加强宣传营销

28.聚焦体育消费促进和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弘扬体育文化,实现体育宣传报道全覆盖。[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政府新闻办,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四)加强统计监测

29.完善体育消费统计调查工作制度,健全定期统计、发布、研究、应用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五)建立评估制度

30.完善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评估制度,健全“政策指引—任务分解—工作推进—效果评价—信息反馈—政策修订”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完成时限:2021年12月并持续推进]

登录后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